04.27 清晨6到上午10點:心肌梗死、腦卒中等好發的“危險時刻”

清晨6到上午10點:心肌梗死、腦卒中等好發的“危險時刻”

對於大多數高血壓患者而言,清晨醒後的最初幾小時內(通常在6:00—10:00之間)血壓會達到一天中的最高峰值,清晨服藥前也恰是降壓藥物效果最薄弱的階段,因此心肌梗死、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多發於這個時間段。但目前我國高血壓疾病的知曉率、治療率、控制率均不甚理想。為此,申城醫院率先開啟清晨血壓精準管理新模式。

► 老人晨練太早,差點出大事

古稀之年的陳阿婆聽說撞樹能健身,於是在早上6:30到公園跟朋友會合,在樹林深處做撞樹運動300次。做完之後,原本的髖骨疼痛感得到緩解,後來她開始增加撞樹次數。雖然有時感到有點頭暈,但以為是自己體力差,故繼續堅持鍛鍊。日前的一個清晨,她在鍛鍊了半個多小時後,突然眼前一黑,暈倒在樹下。

所幸有懂醫者為她提供了緊急救助,並及時送往醫院。醫生認為陳阿婆本身就患有高血壓,早晨時段不宜太早進行鍛鍊,尤其是撞樹持續時間長、力度過重,容易導致血壓驟然升高

生活中太多如陳阿婆這樣陷入誤區的患者。對此,

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、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所長王繼光教授、瑞金二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樂嘉宜主任等呼籲大眾積極行動起來,關愛自己與家人的血壓,從清晨開始,管理好每天6至10點的血壓!同時,由上海瑞金醫院聯合瑞金二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多家社區醫院,開啟清晨血壓精準管理新模式

► 減少死亡和致殘,清晨血壓是關鍵

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約2.7億。在每年300萬例心血管死亡中,至少有一半與高血壓有關。王繼光教授指出:“中國目前是全世界第一高血壓大國,一旦患者不能有效控制血壓,造成卒中等疾病的發病,可能導致死亡或因偏癱而長期臥床不起、喪失語言能力等各種致殘情況,這對於患者及其家屬都是沉重打擊。”

王繼光教授指出,造成患者清晨血壓管理不當的原因,除了與其自身的病理生理學等因素有關外,還有藥物使用的問題,很多患者所使用的降壓藥無法控制24小時血壓。如患者服用的是短效降壓藥或所謂的“長效藥物”,藥效並不能持續24小時,而清晨服藥前也恰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時間段,心肌梗死、心源性猝死及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多發於這個時間段。從治療角度來講,選擇真正分子長效的降壓藥物是控制清晨血壓的重點。

► 解決老大難問題, 打造精準新模式

有研究顯示,在診室血壓已控制的患者中,超過60%清晨血壓未控制;診室血壓未控制的患者中有94.9%清晨血壓未控制。

“降壓看似簡單,其實是非常複雜的問題,必須考慮患者服藥後24小時的藥物血液濃度。”王繼光教授指出,“高血壓是一個需要長期管理、定期監測血壓的疾病,目前中國很多高血壓患者不頭暈就不服藥、不肯定期監測血壓、自行隨意停藥,不僅為患者健康帶來了隱患,也成了中國式的高血壓管理老大難問題。

“建立血壓管理模式的初衷是希望把優良的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,加強基層社區醫生的培訓和高血壓患者的健康宣教,提高高血壓整體防控能力和規範診治水平。”王繼光教授說。

據悉,作為我國首個以清晨血壓管理為抓手的醫聯體管理新模式,上海瑞金醫院醫聯體將牽頭探索“從大醫院到基層醫院”的高血壓患者清晨血壓管理鏈,積極把優良的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。

來源|上觀新聞


分享到:


相關文章: